当前位置:首页 > 党的建设 > 内容详情

党的建设

[七一献礼]李波:为减轻患者的痛苦而行医

作者:刁春苑    来源:党委办公室  人气指数: 次      时间:2017年06月28日 10:37:18

 

李波:1970年出生,1987年入伍,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系,2012年至今任巴中市中心医院内科二支部支委。

四川省医师协会神经科医师专委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

四川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委会认知功能障碍学组委员

四川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预防与控制卒中专委会委员

长期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断及治疗;头痛、眩晕诊断及治疗;癫痫、锥体外系病、脱髓鞘疾病、周围神经疾病诊断及治疗。

工作期间多次被院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2年参与《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项目获巴中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有人说,医生是与病魔打交道的人,而李波,就是一位有名的擒魔者。

让良知成为医学的灵魂,让医学成为良知的载体。一名优秀的医生光有精湛的医术是不够的,给这个世界贡献什么?留下什么?在医学之路上如何修炼自己?李波的答案简单而又明确:“以温暖之心,行医学之事,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让更多的人获得健康和慰藉”。

  

    功夫更在医外

1990年,退伍回来的李波考入了华西临床医学系。五年的时光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紧张而忙碌,但是李波则不然,他笑称自己属于“另类”的“不循规蹈矩”的学生——专业成绩合格后他修读了许多其他学科的书籍。“我在学校里看的书很杂,什么都涉猎一些,特别是人文类的书看得更多。这些书为我开启了另一个神秘的世界,使我在充实自己的同时,开始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也正是这些思考颠覆了我的医学价值观,使我在现在的职业生涯中,跟患者的沟通十分顺畅,我能充分理解患者因为疾病而带来的身心痛苦。”

“治疗本来就是身心兼治,不懂人文关怀的,不能为医。如果医生只会看病,那仅是医生,能让患者活出尊严、活出质量、活出精彩才是治病的准则。”这句话李波记到现在,也践行至今。

为患者减轻痛苦是他唯一的追求

为什么选择做医生?回首退伍时的犹豫不决,李波坦言:“有过一闪念动摇,但是,我知道,锥在囊中,选择方向,然后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代价,就够了。”“我属于比较执着的人,刚开始面对病人时,我总想着要竭尽全力治好他们,忽略了医学的局限性。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在抢救一名脑膜炎患者失败后,我几乎是躲在墙角里痛哭,直到老师给我看了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后,我才真正明白医学的真谛。”

在医院,李波是大家公认的脑血管病血管介入、周围神经病和癫痫、锥体外系疾病的专家之一。“那个时候,科室还没有开展介入,我对患者说,等我两年,一定要等我,我真的在努力!”从华西医院两次进修学成归来后,李波开始带着他的病人每天与死神赛跑。

 

工作中,为了方便患者,李波常常会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面对患者24小时不分时间段的询问,他给予患者的是最大限度的耐心和最直接实用的信息。

“耐心听我讲述病情,详细解答我的疑惑,给我信心”、“是您的精心治疗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感恩,好人一生平安”、“能得到李教授及时诊治,心里踏实”……

在李波心中,只有患者的肯定,才是他做医生的自我成就感。“还有什么是比患者康复更好的回报呢。”李波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选择读医科是一种热爱,毕业后选择神经内科也是一种热爱,如果再有一次选择,我依然会坚决地选它。神经科学很复杂,神经内科医生很像福尔摩斯,一直在推理,有效的治疗前提就是诊断明确,根据各种线索找到源头。”

李波就是这样的医者,遵从内心,同时意志坚定,即使在最低落的时候,都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患者教会我面对死亡的人生态度,我希望这样的梦想能够照进他们的现实。”此时,李波的眼睛里有湿润的雾气。

 

“受老师的影响,行事习惯有始有终,我一直在教导我的学生,不能第一眼就下诊断,好的医生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包括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科室的同事都说,李波善于与患者沟通,总是能把患者当做自己身边的亲人。在李波看来,这正是医生该有素质。

忙碌中,李波又要赶去参加院内重症患者的会诊了。对于目前的生活,他说最幸福的是在当下,虽然忙碌,但却充实。“如果再有机会,我还会选择当医生,如果选择科室的话,还是选神经内科。”

总有一种坚持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然前行。

医生追求的仁心仁术,虽是很难做到,但努力不断接近这样的追求目标,就是一个医生的修为与精进。

 

 

图:吴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