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党政要闻 > 内容详情

党政要闻

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关键词解读(十一)

作者:    来源:  人气指数: 次      时间:2016年12月18日 00:00:00

建成覆盖全域的综合水务体系

  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建水库、保供水、治污水、防洪水、育水景为重点,加快建设骨干水利工程、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水生态保护,经过五年努力,初步建成防洪、排涝、灌溉、供水配套完善的现代水务体系,实现山环水抱、山青水秀。

》现状:缺水仍是制约我市发展的主要瓶颈

  “十二五”以来,为切实解决我市洪涝灾害和工程性缺水等困难,市政府统筹谋划,委托省水利设计院编制完成了《渠江流域防洪规划报告》,并经水利部和省政府批复,全市新开工了1座大型水库红鱼洞及双桥、天星桥、湾潭河等3座中型水库,续建牛角坑、二郎庙2座中型水库。全市在建“1+5”大中型水库基本覆盖了五县(区),在建工程数量约占全省10%,与其他市州横向比较优势明显,成为全省大中型水库建设的主战场。

  目前,寒溪寺、白花溪等7座小型水库进入水利部“十三五”项目规划,江家口、青峪口、青龙嘴等“2+6”大中型水库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四川省水库建设项目中,我市饮水安全保障和防汛抗旱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水务投资102亿元,建成二郎庙等中型水库3座,开工建设红鱼洞等4座大中型水库。但我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山高水低、十灾九旱,发展受制于水,脱贫依赖于水,“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仍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未来五年,我市水务规划将立足于“补短板、破瓶颈、增后劲、上水平、促发展、惠民生”,以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水利支撑保障水平。

》目标:构建配套完善的水务一体化体系

  未来五年,全市将以建水库、保供水、治污水、防洪水、育水景为重点,基本解决供水、治污、防洪、灌溉等突出问题,初步建成配套完善的水务一体化体系。加快建设骨干水利工程,建成红鱼洞、黄石盘等7座大中型水库,开工建设江家口、青峪口等8座大中型水库,实现县县双水源供水、集镇稳定供水,解决农村71.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城区和建制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加快重点城镇堤防建设,整治完成384座病险水库,加强防洪预警预报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加强水生态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湖库水系,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深化水务工程产权制度和投融资改革,建立健全权责明晰的水务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和多元化的水务投入保障机制,完成水务投资318.79亿元。

  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总蓄引提水能力达到11.0亿方,有效灌面达到138.2万亩,节水灌面达到28.5万亩,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基本建成城乡防洪减灾体系,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50年一遇,61个重点场镇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9亿方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3方,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5%,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城市污水处理率90%,乡镇污水处理率85%,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达到100%。治理水土流失4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

》路径:加快建设水务基础设施网络

  市水务局资料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市将从骨干水源、防洪减灾、生活用水保障、生态用水保障、生产用水保障等五大重点工程着力,加快建设水务基础设施网络。

1 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

  优先加强对保障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生产用水作用突出的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完成二郎庙、双桥、天星桥、湾潭河水库枢纽工程和干渠工程何牛角坑水库补水工程和渠系工程;开工建设官房沟、干沟河、青龙嘴、望京、双河、案家沟等6座中型水库,力争基本完成枢纽工程建设。完成方田坝、金台、纸厂沟等3座小型抗旱水源水库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寒溪寺等26座新(改、扩)建小型水库工程,适时启动曹桥等339座小型水库前期工作。

2 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

  防洪控制性水库:建成红鱼洞、黄石盘水库枢纽工程,加快推进红鱼洞水库渠系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青峪口、江家口水库枢纽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巴中市化成、巴州区宝珠、恩阳区断垭、通江县长田湾、南江县毛冠子、平昌县丰收等384座(市本级1座,巴州38座,恩阳61座,南江84座,通江90座,平昌11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紧对江河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城乡防洪排涝工程和山洪灾害防治。

3 加强生活用水工程建设

  升级改造水处理设施,扩展延伸供水管网,实现巴城和三县城双水源供水,确保城市供水工程优质保量;实施三县两区农村饮水工程升级提质增效项目,对年久老化影响供水水量和水质的工程、部分分散工程采取更新,改造现有供水工程和供水管网、新建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延伸供水管网等措施,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供水骨干工程网络体系,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5%。

4 加强生态用水工程建设

  大力实施“绿水工程”和“清水工程”,强化水功能区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河湖库水污染防治,实现“整治一座水库,还一库清水”,改善水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实施水资源保护,保护与修复河湖水生态,大力实施“五河三库”等水系连通工程,打造水文化水生态工程,建设一批水景观长廊、中型水库风景区、具有水乡特色的精品小镇,继续申报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料建设项目,推进农村小水电建设。

5 加强生产用水工程建设

  小型农田水利围绕建成小农水示范市,加强连通工程、抗旱应急备用井、“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继续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水利建设,积极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已成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着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完成龙洞沟、杨家沟水库等14个中灌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再造一个都江堰”中灌项目,加大已成中型水库渠系建设,建成一批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建设,按照集中连片原则建设综合示范区,每年打造示范区不低于10万亩。

》展望:以节水供水建设为重点 提升水利支撑保障水平

  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市第四次党代会后,我市将围绕以建成覆盖全域的综合水务体系为目标,以实施水源、清水、饮水、防汛、水景“五大工程”为载体,立足岗位,干好本职,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

1 优化配置水务资源 破解因水致贫难题

  继续奋力推进水务扶贫攻坚,以“保障饮水安全、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产业用水保障水平”为水务脱贫目标,以“饮水安全、病险库塘整治、大中型水库建设、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冬囤水田恢复、防汛减灾”六大行动为抓手,通过优化配置水务扶贫资源,构建扶贫长效工作机制,将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相结合,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全面破解“因水不稳、因水不兴、因水成疾、因水致贫”难题。以通村达户全覆盖、户户有清洁水为目标,以水源工程、净化处理工程、管网入户工程为重点,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安全体系;以污水治理为重点,大力推进水生态环境改善,到202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0%,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率85%,改善水生态环境;着力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小水窖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配套已成水库中型灌区渠道工程,切实增强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助力全市扶贫攻坚和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产业用水保障水平。

2 健全管理运行机制 提升水务发展能力

  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加强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提升水务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水文基础设施,完善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和旱情监测网站建设,构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切实提高城乡防汛抗旱能力;深化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整合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供水排水、节约用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地下水回灌等行政管理职能,健全由水务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确保在“十三五”末实现小型水利工程“三有五落实”(产权证书、运行制度、工程档案“三有”,产权所有者、管理者、管护制度、管护经费、监管责任“五落实”),加快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创新工程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