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血液内科 > 健康指导

健康指导

医生,这是输的血吗?怎么是黄色的?

作者:廖婷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2年01月10日 18:33:17

“医生,这是输的血吗?怎么是黄色的?你们不要豁我不懂科学哦!”这是很多患者和家属在接受输血浆或者血小板治疗时的疑问我们献的血明明是红色的,平时吃的猪血、鸭血也是的,怎么输这个血就变成黄色了呢?

  这是因为我们献血时抽出的血称为“全血”,里面包括了血液所有的成分,堪称“十全大补。传统的输血治疗就是对患者输注全血。

  家属心中会想:嗯,病人病得好严重,我有钱,不,就算没钱我砸锅卖铁也要“十全大补汤”。这样才是对病人好,我也才能心安啊!

  甚至有患者和家属说:“医生,我抵抗力差,老是感冒,你给我输点红红的血嘛”“医生,我吃不得饭,给我输点血嘛”“医生,我血管瘪的,给我输点血嘛”。

  血液不是你想输,想输就能输,国家对献血、血液储存、血液运输、输血等都有法律明文规定的。而且经过现代医学的研究发现,如果给患者输入不必要的血液成分,这样的“十全大补汤”进入人体后,反而是弊大于利。不仅造成血液制品的浪费,加重身体负担,还容易引起输血反应。因此我们要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现在我们都采用更加科学的“成分输血”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

当志愿者进行献血的时候,一般捐献的都是全血。除极少部分捐献的血液会保留为全血外,其余都会经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把全血分离制备成纯度高、容量小的血液成分,然后再根据病情的需要输给病人。常见的成分血包括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及白细胞。

红细胞制品:包括了:1.红细胞悬液 2.少白细胞的红细胞3.洗涤红细胞4.照射红细胞等,大家普遍印象中的输血,其实就是输注红细胞制品,它最接近我们心中对血的印象,红色的粘稠状液体。红细胞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重度贫血的治疗。

血浆制品:包括了新鲜冰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新鲜血液通过分离处理后,除去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等),剩余的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就是血浆。血浆中含有很多重要的蛋白质成分,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等。在临床上血浆主要用于烧伤、凝血功能紊乱和大出血的患者。

血小板制品包括了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血小板制品是黄色的粘稠状液体,主要功能是补充血小板后进一步止血。

白细胞制品:应用浓缩白细胞应十分慎重,因为粒细胞可引起明显输血副作用,目前临床很少使用。

 

十全大补是弊大于利,那么成分输血就是缺啥补啥,好处多多,让我们来看看吧。

01  提高治疗效果

  可按病情需要选择用血,缺啥补啥:如:贫血输红细胞、粒细胞缺乏输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输血小板、缺乏凝血因子输血浆等。

02  便于血液保存

  上述提到的各种血液成分,保存条件并不相同:红细胞需要冷藏保存;血浆需要低温冷冻保存,可保存1年;血小板需要在22℃下震荡保存,可保存3-5天。因此将全血分离为成分血,在不同条件下分开保存,能延长血液制品的保存期限,更好地保证血液质量。

03  节省血源,提高血液利用率

   血液来自健康人的无私奉献,是不可替代的宝贵医疗资源。如果采用全血治疗,一袋血只能用给一个患者,而把将一袋全血分离成不同的有效成分,就可以一袋全血治疗多个患者。这样不仅更好的节约了血液资源,也大大提高了血液的利用率,尽可能让更多患者有血可用。

04  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有风险”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异体输血有可能会引起输血不良反应,轻则引起过敏、发热等症状,重则危及生命。因此科学地选择患者需要的血液成分,将不必要的血液成分“拒之门外”,减少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提高输血安全性。

  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你们都了解了吗?最后感谢那些无私血的人们,你们的一次献血,帮助的可不止一位患者哦!

 

0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