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内容详情

百年党史学习教育

红军药房

作者:    来源:巴中日报  人气指数: 次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09:18:20

 概要:
  为感念红军的救命恩情,当地群众把“红军药房”的匾额藏了起来,敌人四处搜查也未找到。直到解放后,群众才将匾额拿出来,在原址复原了“红军药房”,以纪念那段军民情深的革命岁月。
  1934年10月,在经过三次进攻战役后,红四方面军根据地发展到城口(今重庆市城口县),得到城口百姓的热烈拥护。他们配合红军,建立县苏维埃,城口焕发出新景象。
  就在大家干劲十足的时候,坪坝出现了一种叫“鸡窝寒”的急性传染病。一开始只是肚子痛,后来就会吐血死亡。而且这病传染很快,很多人病倒,一些人还未得到救治就死去了。
  有反动分子四处造谣,说是红军惹了天怒,老天爷要惩罚大家;有人说跟着红军走就是造反,“鸡窝寒”就是天谴;也有人说“鸡窝寒”不光要整倒坪坝,还要整倒整个城口……弄得百姓人心惶惶,看到红军就躲得远远的,要不就是关门不出,还有一些百姓将已经参加红军的子女强拉回家。
  得知这一消息,红33军军长王维舟连夜赶往坪坝,召集县苏维埃干部商量对策。城口县处在大巴山中,虽然到处都是中草药,但缺少就地取材、方便百姓的药铺,群众多年受国民党和地主压迫和剥削,积贫积弱,无钱看病,加之交通不便,这里的百姓一旦染上恶疾,只能听天由命,在家等死。
  为了解决百姓的看病问题,王维舟决定以没收的大地主蔡荣益的药房为基础,创办“红军药房”,让周围得病的百姓都能免费治疗。说干就干,王维舟当天就赶到蔡荣益药房,用红汞药水写下了“红军药房”匾额。
  随后,王维舟派出20多名红军战士到位于大竹河的红四方面军军部医院背药品,还在沿途采集中草药,解决药品紧缺的问题。为了消除百姓的恐慌,王维舟还组建了红军卫生宣传队。红军卫生宣传队的小战士一个个敲开百姓的门,告诉他们“鸡窝寒”只是伤寒的一种,虽然看着吓人,却是可以治好的,不要相信谣言。
  很多本地开明大夫也跟红军一起,一边宣讲政策,一边把药发给病人。王维舟创办的红军药房带领红军将士一边积极为老百姓提供治疗,一边努力研究控制伤寒的方法。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鸡窝寒”就得到了有效控制。谣言不攻自破,“红军药房”也越办越兴旺。红军药房的医生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穷人的“救命活菩萨”。
  红军走后,还乡团疯狂报复根据地人民。为感念红军的救命恩情,百姓们悄悄把“红军药房”的匾额藏了起来,敌人四处搜查也未找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百姓才将匾额拿出来,在原址复原了“红军药房”,以纪念那段军民情深的革命岁月。